CB搜尋器改為每週一更新,提供當週最新的可轉債資訊。
高風險族群 賣回年化報酬率 < –50%
說明:
賣回年化報酬率呈現大幅負值有兩種情形
1. 現股價格遠高於轉換價
2. 接近賣回日(或到期日),CB價格仍有大幅溢價
這兩種情況下,買進CB都無法享受到債券的保護效果,進場前需謹慎。
CB搜尋器改為每週一更新,提供當週最新的可轉債資訊。
高風險族群 賣回年化報酬率 < –50%
說明:
賣回年化報酬率呈現大幅負值有兩種情形
1. 現股價格遠高於轉換價
2. 接近賣回日(或到期日),CB價格仍有大幅溢價
這兩種情況下,買進CB都無法享受到債券的保護效果,進場前需謹慎。
在選擇權操作中,適時地移動履約價(Rolling)是很重要的技巧,它可以幫助我們降低風險、提高獲利。
接下來我們就以今天(2015/4/23)的行情,實例解說Rolling的作法。
黃色是當天的台指期貨走勢,粉紅色是加權指數,8:45~10:00、11:00~12:00這兩段時間有比較明顯的漲勢,最後上漲超過200點。
以下是當天的部分成交明細,依成交時間分成A~D四個階段。
A階段:買進9750 Call 5口,均價40.5,賣出9800 Call 5口,均價22.3,合起來是5組多頭價差,付出權利金4550元。
B階段:賣出9750 Call 5口,均價55,買進9850 Call 7口,均價19.86,收入權利金6800元。隨著行情上漲,前面建立的多頭價差組合已有獲利,將9750 Call平倉,Rolling至履約價9850,整體組合變成9800 ~ 9850的空頭價差5組外加2口Buy 9850 Call。
這樣做有幾個目的:
1. 先收回權利金6800元,已將一開始付出的權利金完全收回,即使行情反轉,也沒有損失,立於不敗之地。
2. 額外多了2口Buy Call,如果行情續漲仍有獲利。
C階段:賣出9850 Call 7口,均價30.29,買進9900Call 10口,均價16.25,收入權利金2475元,整體組合變成9800 ~ 9900的空頭價差5組外加5口Buy 9900 Call。
和B階段相同,在上漲的過程,我們利用Rolling收回部分權利金,同時增加Buy Call的口數,增加行情續漲時的獲利爆發力。
D階段:賣出9900 Call 10口,均價45.8,買進9800Call 5口,均價90.8,9850 Call短線獲利2點,收入權利金300元。認為續漲機率不高,因此這個組合全數出清。
從前一天的資料可以知道法人成本上緣的位置,而在今天的行情中,並沒有明顯的下跌,因此在突破前一天的法人成本上緣後,每一回的Rolling,都較積極的增加Buy Call的口數。
總計這個組合投入權利金4550元,收回權利金9575元,獲利5025元。
如果不作Rolling,以收盤價計算,一開始的9750~9800多頭價差獲利則是3950元。
兩者的獲利差距也許不明顯,但Rolling的作法,在B階段就已經把部分獲利放口袋,完全不用擔心獲利回吐,同時保有獲利潛力,就是這個技巧的最大功用。
期貨選擇權和股票最大的差異,就是期貨與選擇權有到期日。
同一時間,市場上有數個不同到期日的選擇權契約可交易,不同到期日亦讓選擇權具有不同的特性。
而選擇權最大的特色,就是具有時間價值。
用白話的說法來解釋,時間價值代表選擇權履約的機率,
時間價值越高,履約價值越大。
舉例來說
買權A 價外300點 還有3天到期
買權B 價外300點 還有33天到期
在正常的情況下,33天漲300點的機率自然是遠大於3天漲300點,因此買權B的時間價值 > 買權A。
如果經過了無聊的一天,指數收平盤
買權A 價外300點 剩2天到期
買權B 價外300點 剩32天到期
少了一天的機會,買權A約略損失1/3的時間價值,買權B的時間價值則僅損失約1/33(概算值)。
上面這個例子,簡單說明了時間價值的兩個特性:
同樣履約價,到期日越遠,時間價值越大;到期日越近,時間價值減少速度越快。
利用這個特性,時間價差策略便孕育而生!
買遠賣近
買進到期日較遠的選擇權,同時賣出相同履約價,到期日較近的選擇權。
就像上圖所示,這個組合的損益圖,和買進蝶式很類似。
如果行情停留在履約價附近,根據到期日越近,時間價值減少速度越快的特性,投資人可以賺到時間價值。
買近賣遠
買進到期日較近的選擇權,同時賣出相同履約價,到期日較遠的選擇權。
這個組合的損益圖,和賣出蝶式很類似。
如果行情停留在履約價附近,投資人將損失時間價值;
但如果行情出現大幅的上漲或下跌,到期日較近的選擇權,漲跌幅度較大,反而能使投資人獲利。
時間價差的特色
兩種時間價差組合,乍看之下和買進/賣出蝶式很像。但若從Greeks的角度來看,可以發現明顯的差異。
在大多數的情況下,選擇權的Gamma和Vega的正負號是相同的。
但是,到期日越遠,選擇權的Gamma越小,Vega越大。
因此,在時間價差的組合中,Gamma和Vega的正負號是不同的。
如果行情在區間震盪整理,常出現跳空,卻無波段,就適合用Gamma為正的買近賣遠組合;
如果認為即將出現波段,且是緩漲緩跌,就適合用Vega為正的買遠賣近組合。
其他
時間價差組合,可以用兩個不同到期日的Call組成,也可以用兩個不同到期日的Put組成,兩者的損益沒有明顯差異。
另外,如果用兩個不同到期日、不同履約價的選擇權,可以做出”變形”的時間價差,稱為對角價差,適合用在認為行情偏多/或是偏空的時候。
看完了一系列的組合單策略,不少人應該眼花了吧!
事實上,在操作時,我們並不會去細想現在要作的是XX策略。如果真的這樣死記的話,等找到想要的組合時,多半已經錯失進場機會了。
因此,我們可以利用選擇權的Greeks,先將各組合單策略依『行情看漲/看跌』『預期波動率上升/下降』等情境分類,就能更快熟悉每個策略的特色和使用時機。
那麼,在更進一步介紹組合單策略之前,先來認識一下選擇權的Greeks!
『Greeks』的意思是希臘字,在這邊指的是用來代表選擇權風險參數的幾個希臘字母,常用的有Delta、Gamma、Theta、Vega、Rho。
其中Rho和利率有關,用到的機會較少,這邊就忽略不提。
Delta
標的物(台指期)價格每變動1點,選擇權(台指選擇權)價格變動的幅度。
Delta為正值代表作多,負值代表作空。
舉例來說,如果台指期上漲10點,
Delta值為+0.5的選擇權,大約會上漲5點,
而Delta值為-0.5的選擇權,則會下跌約5點。
利用這個損益的關係,我們就能把買進1口選擇權,視為買進XX口期貨,進行部位及風險管理。
Gamma
標的物(台指期)價格每變動1點,選擇權(台指選擇權)Delta變動的幅度。
簡單地說,上面介紹的Delta,並不是一個固定的數字。而Gamma,就是它變化的速度。
舉例來說,如果有兩口選擇權
選擇權A:Delta = 0.5,Gamma = 0.003
選擇權B:Delta = 0.5,Gamma = 0.001
那麼當台指期上漲100點後,選擇權A的Delta值會增加至0.8,選擇權B只會上升為0.6。
這兩個選擇權,即使一開始的Delta值一樣,但因為最終的Delta值不同,獲利也會不同。
Theta
每經過一天,選擇權價格減少的幅度,代表選擇權的時間價值。
買方的Theta為負值,代表付出時間價值;相對地,賣方的Theta為正值。
在分析時間價值的時候,如果只看Theta的數值大小,通常會失真。
我們的解決方法是,同時考量選擇權的權利金與Theat,也就是過去介紹過的Real Theta(想進一步了解Real Theta,可以參考選擇權入門,如何賺到短線利潤)。
Vega
Vega指的是IV每變動1%,選擇權的價格變化。
當Vega為正值,代表波動率上升時,買進選擇權可以獲利。
IV(隱含波動率)代表的是,以目前的選擇權成交價,換算得到的標的物波動率,也就是投資人預測的波動率。
通常,我們會把IV和歷史波動率(HV)一起分析,當IV和HV的走向不同步時,就是進場的機會。
除此之外,由於IV代表的是投資人預測的波動率,不同的投資人,預測的結果可能差異很大。如果能推測法人心目中的IV,也能作為交易時的參考(詳細作法請見如何判斷選擇權價值)。
小結
Greeks的功能,主要是以量化的方式進行分析、部位管理及風險管理。想要在選擇權操作更精進,務必要熟悉Greeks的涵義。